学会首页 >彭祖养生
健脑神操,简单4个动作让大脑反应更快!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9-23

1906年德国医生阿尔茨海默(Alois Alzheimer)在一次学术会议上,报告了一例51岁的女性病例。该病人开始有明显的记忆障碍,无端怀疑丈夫对其不忠诚,逐渐出现讲话困难,理解语言障碍,最后不能行走,卧床不起。5年后因褥疮和肺部感染去世。阿尔茨海默医生对其进行了尸体解剖,发现了不少特有的病理改变。后来人们将此病称为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俗称老年痴呆症,简称AD。

 

AD是老年期痴呆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早期以明显记忆下降为主,逐渐丧失日常生活能力,并伴有精神症状和行为障碍,病情呈进行性进展,晚期常出现吞咽困难,卧床不起,发病十年左右,常因感染等并发症死亡。在欧美国家,65岁以上老年人中发病率为5%,85岁以上发病率达到30%以上,全球目前估计有5000万,中国估计为1000万。预计2050年全球约有AD病人1.3亿。

 

世界上很多名人,如美国前总统里根,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克斯,“光纤之父”高锟,都是AD患者。

 

AD严重威胁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一百多年来,人类在征服AD的道路上屡遭失败。特别是近20多年来,国际多个大型医药公司,前赴后继,投资上千亿美元,几百个大型临床实验,几乎全部失败。因此,有人称AD是上帝对人类最恶毒的诅咒,是21世纪的瘟疫。

 

面对AD施疟,正当人们束手无策,一筹莫展时,2014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布来得森教授公布了他和他的团队经过30多年的研究总结的关于AD个性化预防和干预方案,出版了《终结阿尔茨海默病》一书,AD研究的迷途中出现了一缕曙光。

 

布来得森认为,AD是多因素造成的,涉及到遗传、环境、人体多个器官、多个系统。AD实际上是机体对炎症、支持大脑的重要营养因子缺失、胰岛素抵抗、多种毒素入侵等所导致的损伤性机制的自我保护反应,这些致病因子是诱发AD的关键性因素。而以前的研究,常专注于某一个病因,某一个靶点,把希望寄托在某一个药物上,希望某种灵丹妙药能解决所有问题,结果必然失败。

 

布来得森把AD大体分为三个类型:炎症型、萎缩型、毒素型,这些不同的类型都有不同的病因、病理及最佳治疗方案和预防办法。据布来得森讲,他年轻时就对中国文化心向往之,在探索防治AD的征途中,常有“山穷水尽”之困惑,受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医思维的启迪,才使他的研究出现了“柳暗花明”的可喜局面。布来得森特别强调AD病理机制、预防和治疗对策中的“同中之异,异中之同”,这和中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原则,如出一辙。

 

目前已有2000多位AD患者在布来得森的团队指导下进行个体化治疗,病情大都获得了明显改善。有些病人因AD停止工作,经过治疗后,恢复正常工作。布来得森在《终结阿尔茨海默病》一书中,介绍了多个病例,现举其中1例。一位55岁的女性律师,严重记忆丧失4年,离家忘记关火炉,忘记参加会议,经常话说到一半忘记下文,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不能正常工作。布来得森给予她个性化治疗10个月后,几乎完全恢复正常,已参加工作,为了工作需要,还开始学习西班牙语。

 

据我了解,国内目前已有人采用布来得森的方法,开展AD的临床研究工作,本人也在开展这方面的临床探索。

 

近20多年来,由于大量防治AD的临床研究失败,引发人们对防治AD策略的重新思考。目前普遍认为,研究失败的原因极其复杂,错失最佳治疗时机是关键因素之一。大脑有很强的储备代偿能力,如果出现较明显的临床症状,标志着大脑已出现严重的病理损害,这时候进行药物治疗将收效甚微。大量研究表明,大脑开始出现AD特异性的病理损害,到出现临床症状,至少需要大约20年时间,这20年称为AD的临床前期。目前大多数专家认为,AD防治的真正希望在于在临床前期进行早期识别与积极干预。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影像学等领域突飞猛进的发展, AD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让识别AD临床前期阶段已成为可能。在这个时期积极干预,可能会延缓或阻止疾病的进展。这方面的研究正在逐步走向临床。

 

目前比较明确的影响AD临床前期进展的风险因素,除了年龄,遗传这二大不可控的风险因素,AD存在以下十大可控的风险因素,这十大风险因素分别是,中年肥胖、中年期高血压、糖尿病、缺乏运动、社交减少、中年听力下降、抽烟、同型半胱氨酸高、受教育水平低。流行病学资料表明,西方有些国家近年来AD发病率逐渐下降,可能与控制上述某些风险因素有关。

 

如何应对上述风险因素,笔者根据相关资料总结如下几点。

 

1、中年肥胖 

体型肥胖者,大都伴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这种疾病可导致大脑长期缺氧,记忆中枢海马因对缺氧异常敏感更容易受到损害。另外,肥胖也是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危险因素,这些疾病与AD发病密切相关。引起肥胖的原因除遗传及少数特发性疾病外,绝大多数是因为缺乏运动和摄入过多。因此,一定要坚持体育运动,提倡健康饮食,如“地中海饮食”(主食以谷物为主,较大量水果及蔬菜,食油以橄榄油为主,适量多吃鱼类及饮少量葡萄酒),使体重达标并长期保持。

 

2、中年高血压

高血压不仅引发脑卒中及冠心病,而且与AD发病密切相关,长期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大脑长期供血不足,海马等重要结构受损,以致发展成AD。

 

国外大量研究表明,控制血压,在心脑血管病发病明显下降的同时,AD发病也明显下降。因此,中年人若发现血压异常,要在医生指导下,积极寻找病因,及时规范治疗,长期把血压控制在正常水平。

 

3、糖尿病

糖尿病从根本上来说,可以损害全身血管的结构与功能,影响全身血流,大脑对缺血更为敏感,因而损害更甚。

 

研究表明,糖尿病病人大都存在胰岛素抵抗,而胰岛素抵抗可引起大脑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有毒蛋白质的积累,导致脑细胞死亡。近年来,中年糖尿病呈现急剧上升趋势。因此,从中年开始要积极宣传糖尿病预防知识,减少糖尿病发生。患了糖尿病,要规范治疗,把血糖控制好。

 

4、缺乏运动

研究表明,人至老年后,大脑的记忆中枢海马以每年1%-2%的速度萎缩,与情感、思维、执行等认知功能密切相关的前额叶皮质细胞及突触减少,皮质变薄。长期坚持科学的运动后,海马萎缩速度明显变慢,前额叶皮质细胞突触数量增加、皮质变厚,认知功能也明显改善。动物实验也证实,运动还可以促进与记忆相关神经细胞的再生,降低大脑毒蛋白的积累。一般最基本的要求是每周有5次中等强度的快走,每次30分钟。也可以配合略为复杂的技巧训练,如北京协和医院专家总结的“十指健脑操”,因为双手在大脑皮层投射的区域最大,通过“十指健脑操”,刺激区域脑血流量,可以明显改善大脑功能。

 

“十指健脑操”

 

 

第一节:双手五个手指依次对应敲击。

第二节:双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拇指依次敲击该手的大拇指。

第三节:双手五个手指交叉抱拳。

第四节:双手五个手指依次伸出再依次收回。

5、睡眠障碍

睡眠对大脑能量储存、修复、代谢、记忆等至关重要。大脑结构复杂,代谢旺盛,代谢废物(如毒蛋白)的排泄尤显重要。代谢废物的排泄主要发生在睡眠状态。研究表明,睡眠过程中,大脑排泄废物的类淋巴系统流速明显加快,脑细胞体积明显缩小,有利于废物排泄。长期失眠,有毒的代谢废物堆积在大脑,引起神经细胞死亡。

 

长期失眠影响情绪,还可导致抑郁,抑郁又加重失眠,形成恶性循环。抑郁也是AD的危险因素之一。

 

有位治疗睡眠经验丰富的医生总结了预防失眠的“八字诀”:动力节律清空放松。睡眠的动力来自疲劳,因此白天要有一定量的体力活动;睡眠由生物钟调控,一定要养成定时睡眠的习惯。睡前尽量不想问题,如果大脑中问题挥之不去,可记在笔记本上,明天再考虑,清空大脑,心身放松,有助入睡。

 

6、社交减少

研究显示,与社交正常的人相比,缺乏社交的人患AD的风险明显增高。远离家庭、社会的孤立,对大脑的刺激不足,使大脑长期处于僵化状态,最容易发生退行性改变。在社交过程中,人们发挥记忆和语言等认知技能,有助于巩固和增加认知储备,可以帮助人们应对年龄的影响,延缓或阻止AD的发生。因此,要鼓励中老年人走向社会,结交新朋友,学习新知识,新技能,降低患AD的风险。

 

7、中年听力下降

研究表明,中年人听力下降,在以后的几十年里患AD的风险明显增加,甚至高过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听力下降,家庭、社会交流困难,接收外在信息减少,导致认知功能下降。早期听力保护,定期听力筛查,必要时佩带助听器可能是减少AD的重要途径。

 

8、吸烟

吸烟不仅是引起肺癌的第一杀手,也对血管造成严重损害。烟草中的有害成份可以破坏毛细血管内皮,使脑组织中的“毒性蛋白质”很容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造成脑细胞死亡。国外大量研究表明,随着吸烟者的减少,AD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因此,要教育年轻人不要吸烟,中老年人吸烟者戒烟。

 

9、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同型半胱氨酸是蛋白质分解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中间产物。研究表明,血液中同型半胱氨酸增高的人群容易患AD。适当多吃绿叶蔬菜、水果和谷类食物,必要时配合药物治疗,可使血液中同型半胱氨酸含量控制在正常水平。

 

10、低教育水平

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可以促进大脑皮层突触的可塑性,使突触数量增多,脑储备增加。低教育水平者,因为大脑认知储备较少,随着年龄增大,更易引发AD。对于低教育水平者,要鼓励他们多学习、多思考,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和认知储备。

 

总之,坚持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充足的睡眠,乐观的心态,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一定会减少或防止AD的发生。

 

附件:
链接:

Copyright 2017 眉山市医学会 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01349号

建议使用:IE9及以上 分辨率:1024*768

技术支持:成都容海科技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