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血管的状态,直接关乎全身健康和预期寿命。血管好不好,「饮食」是其中关键的一环。
近日,国际著名期刊《自然》杂志连发两篇重要科研成果提醒:偶尔一次的高脂饮食或血脂波动,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推手。
动脉粥样硬化,是指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动脉血管的内膜发生损坏,血液中的“坏胆固醇”等成分在血管壁沉积增多,血管内膜不再光滑,弹性减低、管腔变窄,进而引起器官供血、供氧不足。
由于在动脉内膜积聚的脂质,看起来呈黄色粥样,因此称为动脉粥样硬化。
此次研究中,法国巴黎心血管研究中心研究团队给两组小鼠模型喂食不同的饮食,一组“间歇性高脂饮食”,另一组“连续性高脂饮食”。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发现了以下三个有趣的现象:
1、两组的累积胆固醇负担相似,但间歇性高脂饮食会导致胆固醇水平随时间发生变化,引起血脂波动;
2、即使是相同总量的胆固醇暴露,间歇性高脂饮食比持续高脂饮食更易出现动脉粥样硬化;
3、在间歇性高脂饮食组,间断性的高脂肪摄入可激活某种细胞的蛋白表达,并导致炎性标志物“中性粒细胞”水平升高,从而加剧动脉粥样硬化。
不仅如此,近日英国剑桥大学也在《自然》杂志刊文提醒:年轻时的高血脂,尤其是血脂波动,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决定因素,比晚年的高血脂更危险。
这些研究说明,我们可能低估了偶尔一顿大餐给血管带来的伤害。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张海澄表示,拿血脂来说,如果忽高忽低,像“过山车”一样,就会冲击、损害血管内皮,使其容易产生斑块。
如果把持续性的血脂异常比作温水煮青蛙,血脂忽高忽低则像是大火开煮,威力肯定更大一些。
北京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汪芳坦言,过去,动脉粥样硬化在中老年人中多见;眼下来心内科门诊看病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大的三四十岁,小的才刚上大学。
虽说上了年纪或多或少都会存在动脉粥样硬化,但一些不良因素会让它提前到来,包括肥胖、吸烟、不合理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
随着时间推移,血管变硬变窄,限制含氧气的血液流向全身各部位,这会带来一系列后果。
冠状动脉负责向心脏供血,一旦变窄或堵塞,就会导致心绞痛或心脏病。
颈动脉给大脑供氧、供血,当它们被堵塞时,可能引发中风。
这些动脉分布在手臂、腿和骨盆,当它们被堵塞时,可有麻木、疼痛感,有时会感染。比如,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往往会导致肢体缺血坏死。
动脉粥样硬化通常没有症状,直到严重狭窄或完全阻断动脉。怎么才能及早发现异常呢?
临床上,最常用的检查方法是超声。常规体检时,通常查的是颈动脉。颈动脉是全身血管的缩影,如果存在粥样硬化斑块,说明身体其他部位也可能存在斑块了。
动脉血管变硬变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饮食、运动、控好相关疾病等形成合力,才能尽可能保护我们的血管。
胆固醇是形成动脉斑块的主要“原料”。想要稳住血脂应做到两手抓,即“科学用药+改善生活方式”。
-
即使是享用大餐,也要注意控制食物总量,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热量。
-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的降脂膳食推荐,限制饱和脂肪(比如动物油、肥肉)及反式脂肪摄入,增加水果、 蔬菜、全谷薯类、膳食纤维及鱼类的摄入。
-
烹调方式多用蒸煮、凉拌,少油炸;不喝各类甜饮料、奶茶、酒类等;增加深海鱼摄入,比如沙丁鱼、三文鱼、金枪鱼。
运动是心血管事件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中的有效干预措施。一般以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为宜,每次约30~50分钟,每周3~5次即可。 平时还可以练习八段锦、太极拳、五禽戏等。
不管哪种运动,找到自己喜欢的,并将它培养成像一日三餐一样的习惯。
烟草中的尼古丁和其他多种毒素会破坏血管内皮,引起血管痉挛,提高心率、血压和胆固醇水平,诱发血栓形成和动脉粥样硬化。
尽早戒烟非常重要。研究发现,40岁前戒烟,可使吸烟相关性死亡风险减少90%。
每年至少一次体检,定期监测血压、血糖和血脂等指标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踝泵练习,也就是俗称的勾脚尖。动作原理就像压水泵一样,收缩时血液受挤压回流,放松时新鲜血液补充,能有效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双脚用全力向上提脚跟10秒钟,再用全力绷脚尖10秒钟。重复10~15次,坐着、站着均可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