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病,发作起来像刀割、像锥刺,让人痛到“发疯”,它就是——痛风。
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也曾形容过它的痛苦:“就如一个恶魔在撕咬脚趾,导致病患部位又红又肿,直到扭曲变形”……
据《2021中国高尿酸及痛风趋势白皮书》显示,我国痛风总体发病率为1.1%,患病人数多达1466万。
痛风是一种尿酸盐沉积引起的代谢性疾病,而血尿酸升高是痛风的基础。
健康人体内一般存有1200mg尿酸,每天会通过饮食和人体内细胞的代谢生成600mg新尿酸,但同时也会通过尿液、汗液、粪便等排出600mg,总体上维持“收支平衡”状态。
但如果尿酸生产过多或排泄过少,则会导致体内尿酸升高。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是什么在让尿酸失控?
尿酸是嘌呤代谢而产生的,如果经常进食高嘌呤食物,就可能会导致体内尿酸升高。
由食物摄入的嘌呤,其实只占人体尿酸来源的20%,80%的尿酸是人体内部细胞核被分解后产生。
而不良生活习惯,会影响人体内源性尿酸的分泌,如作息不规律,机体疲劳,代谢产物堆积和机体内环境变化等,都会影响尿酸代谢。
长时间久坐,不爱运动,也会容易造成肥胖,而肥胖也是痛风的潜在因素。
国际期刊《Arthritis Research & Therapy》上的一项研究表明,体重超标的人出现痛风的风险,是体重正常者的2.24倍。
当身体出现一些能导致细胞被大量破坏的疾病时,尿酸也会升高,比如白血病、骨髓瘤、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等。
另一方面,肾脏是尿酸排泄的主要场所,如果肾脏出现疾病,比如肾炎、高血压肾病、糖尿病肾病等,也可导致体内尿酸“泛滥”。
据调查,在原发性痛风病人中10%~25%有阳性家族史,痛风病人的近亲中,10%~25%有高尿酸血症。
痛风主要是因控制尿酸生成的一些酶的基因发生突变而产生,一般具有以下遗传特点:
综合来看,痛风可以说是一种“富贵病”,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饮食也吃得越来越好,高嘌呤饮食是导致痛风的大头,也是最容易控制的因素之一,所以防治痛风,把控饮食中嘌呤的摄入十分重要。
按照嘌呤含量,食物可以分为低嘌呤食物、中嘌呤食物和高嘌呤食物三种,尿酸高的人应该怎么吃?
叔先给一个总体上的建议:
如果你不会判断食物嘌呤高不高也没关系,贴心的叔已经把常见食物中的 “嘌呤大户”挑了出来,若自身尿酸比较高的,一定要少吃。
鸡鸭鱼等肝脏、肾、肠子、脑等胆固醇高,嘌呤含量也不容小觑,如鸭肝嘌呤含量最高,高达397.9 mg/100g,而鹅肝、鸡肝中嘌呤含量分别为376.9、317.0 mg/100g。
海鲜中贝类、虾蟹类都是嘌呤较高的食物,如扇贝中嘌呤的含量达193.4 mg/100g、基围虾187.4mg/100g,一般医生都会建议患者尽量避免。
菌类的嘌呤含量也非常高,如常见的香菇嘌呤含量达214.5mg/100g,干香菇嘌呤达到405mg/100g,若是处于痛风急性发作期,最好不要食用蘑菇。
许多人喜欢饭前饭后喝一碗汤,尤其是两广地区,老火汤都要煲上好几个小时。然而熬汤时一般会放入肉类、海味等各种材料,嘌呤可溶于水,久煮就会导致汤中含有大量嘌呤,因此常喝浓汤的人,患痛风的风险更高。
酒的嘌呤含量不低,比如黄酒嘌呤含量153.3mg/100g,啤酒也达到79.3mg/100g。
过量摄入酒精会抑制肾小管对尿酸代谢,从而引起体内尿酸浓度升高,特别是喜欢搭配海鲜的,妥妥的“痛风套餐”。
研究发现,常喝含果糖饮料、果汁也会增加痛风发病率。
果糖是一种单糖,进入人体后会抑制肾脏对尿酸的排泄,无论是一次性大量饮用还是长期多次饮用,都可能导致血尿酸升高。
当然,控制血尿酸水平,并不是单纯“管住嘴”就行了,正如前文所说80%的尿酸来源于人体内部细胞核分解,我们还需要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做好管理。
喝水可以促进排尿,也能帮助预防尿酸的沉积,《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对于一般健康成年人,每日饮水量应达到1500~1700毫升。大概3瓶矿泉水的量,可以分少量多次饮用,每次喝200毫升左右。
肥胖会抑制胰岛素分泌,不利于尿酸代谢,因此有血尿酸水平较高人群,一定要严格控制体重,建议把BMI保持在18.5~24之间。
经常熬夜容易导致身体内分泌失调,从而引起嘌呤物质代谢异常,最终造成体内尿酸无法及时排出体外。
国内外多方研究已表明,适度的运动可以有效降低痛风发病率,每周应保证4—5次运动次数,每次30分钟以上,可以从低强度运动开始,逐步增加运动量,但避免过于剧烈运动,反而会加大出汗,引起尿酸排泄减少,诱发痛风。
为了预防高尿酸,建议健康人群每日也要适量控制嘌呤摄入,日常饮食控制在250毫克以内,高嘌呤饮食每周不宜超过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