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今年我们将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的主题定为'健康中国健康家,关爱生命,科学防癌",就是要倡导家庭防癌理念,宣传健康家风,有效降低癌症带来的家庭负担和社会危害。"4月15日,在第27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启动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副局长吴良有指出。
"癌症的危险因素中,约2/3与家庭生活密切相关。家庭成员拥有相同的遗传背景,且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养成了共同的饮食、行为方式。"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癌症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赫捷指出,引导和监督家庭成员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进一步普及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保持心情舒畅等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把住了癌症入侵的第一道门户。
在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启动会上,由国家卫健委疾病预防控制局指导,国家癌症中心编写的《家庭防癌指南》发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赵东兵主任医师做了详细解读。
赵东兵介绍,在我们的家庭环境中存在的癌症危险因素有:家庭饮食习惯不合理,新鲜蔬菜、水果摄入量不足;长期使用家里自制的腊肉香肠等加工肉类,家庭成员有吸烟的习惯;做饭炒菜时不开油烟机;家庭成员过度饮酒;一家人混用碗筷等餐具;家人缺乏运动,体重超重;家庭氛围不和谐等。
"很多男性有吸烟和饮酒的习惯,为了家人的健康,还是应该避免过度饮酒,家庭成员之间也要积极劝诫、互相监督。"赵东兵指出。一些癌症还跟慢性感染有关,避免一家人混用碗筷等餐具可以避免幽门螺杆菌以及乙型肝炎病毒的交叉感染,早期阻断胃癌和肝癌的发生发展。
"有一段时间我总是便血,以为是痔疮。后来我爱人提醒,还是到医院做个肠镜吧,一查就诊断了肠癌。"活动现场,一位女性病友分享了她的患癌经历。另一位患者表示,她的癌症症状是出现了疲劳,"整个人一点力气也没有,尤其是上楼的时候,我以为是家里事情太多了累的,没有在意。后来是家人看出来不对劲,爱人和儿子都劝我去医院,一查竟然是卵巢癌。"
赵东兵表示,临床中经常有患者问,"我怎么突然得癌了?"其实,癌症并不是突然发生的,它们会给我们一些预警信号。在这个过程中,家庭成员之间的发现和提醒特别重要。
身体的提醒信号有:身体浅表部位出现异常肿块;皮肤或粘膜出现经久不愈的溃疡;大便习惯及性状改变或带血;身体出现异常感觉,如哽咽感、疼痛等;持续性消化不良和食欲减退;阴道异常出血,特别是接触性出血等。
"要密切注意身体发出的危险信号。所谓危险信号,就是和以前不一样的症状。家庭成员要互相提醒,及时就医。"赵东兵提醒。
对于这个问题,医科院肿瘤医院的"抗癌明星"孙桂兰、孙桂荣姐妹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答案。
孙桂兰1995年9月查出了乳腺癌,术后半年后发生骨转移。"当时我的心理濒临崩溃,失去了生活的勇气。"孙桂兰分享道。先生为了让妻子顺利治疗,辞去了工作,整日陪伴。姐姐孙桂荣也悉心劝导,为妹妹加油打气。在家人的耐心鼓励下,孙桂兰重拾勇气,积极面对疾病,当初被宣判只能生存半年的她,现在已康复26年。
而2000年,同样的不幸也降临到了姐姐身上。姐姐孙桂荣在洗澡时摸到乳房有肿块,随后确诊乳腺癌。这一次,轮到妹妹来为姐姐打气了。不论是手术还是化疗,妹妹都陪在身边,几乎寸步不离。同时,在先生和儿子的劝导鼓励下,孙桂荣的心慢慢沉下来,积极治疗,现在已经康复21年。
"事实告诉我们,家人的支持是癌症患者康复的坚强后盾。"孙桂兰说。现在,姐妹俩投入到了抗癌志愿者的工作中,不仅成为了自己家庭的支柱,也成为了很多癌症患者的"家人"。
"家庭是避风港,也是抗癌的加油站。一个好的家庭氛围,对于抗癌非常重要。"赵东兵建议,当家中有人被诊断为癌症时,家庭要全力支持其树立信心,多和患者沟通,帮助其缓解压力、疏导情绪、正确面对疾病。在康复阶段,家庭成员也有责任为癌症患者提供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鼓励患者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庭活动和社会活动,帮助其逐步回归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