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出生时打了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就不会得乙肝吗?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1-19
关于小孩打乙肝疫苗,家长有两极分化的两种态度:一种无所谓,打疫苗后啥也不管,以为万事大吉了;一种特别焦虑,小心翼翼到小孩被乙肝病毒感染者碰了一下,就得紧张好几个月!
那么,孩子出生后,打了乙肝疫苗,还还会不会得乙肝呢?
几年前 ,一位乙肝妈妈怀孕后,检测了乙肝五项和HBV DNA,发现是“大三阳”,HBV DNA达到7次方。当时她的肝功能正常,因害怕药物对胎儿的影响,没有治疗。
宝宝出生后,按照规定注射了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6个月后,乙肝疫苗注射结束。又过了3个月,妈妈抱着孩子去检测了乙肝五项,发现第二项HBsAb弱阳性,其余均是阴性。在医生建议下,宝宝接受了一针乙肝疫苗加强注射。
3岁时,宝宝进幼儿园,要求检测乙肝两对半。结果发现,宝宝的乙肝五项全部阴性。医生建议宝宝全程接受乙肝疫苗注射。将要注射第3 针期间,宝宝一直反复感冒,忘了注射。
半年后,宝宝因为“肺炎”住院,妈妈要求医生查一下两对半,结果发现,宝宝成了”大三阳”!同时,肝功能显示,转氨酶轻微升高。
这位乙肝妈妈反复问我:“我的宝宝打了疫苗和免疫球蛋白,怎么还有乙肝?” 焦虑和担心之情溢于言表。
乙肝疫苗是用乙肝病毒的外膜蛋白作为抗原,以基因工程的方法制备的。乙肝病毒的外腊蛋白中,有两个主要成分,即前S1抗原和表面抗原(HBsAg)。
乙肝病毒感染时,前S1带着整个病毒侵入人体肝细胞,然后,HBsAg 被人体的淋巴细胞发现并摄取,随即产生表面抗体(HBsAb)。
淋巴细胞产生的S1抗体能阻止病毒进入肝细胞,而HBaAb能预防乙肝病毒传染。
目前所用的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只用HBsAg,不用S1抗原。超过一成的新生儿对HBsAg不敏感。
所以,如果疫苗中同时含有S1抗原成分,几乎所有的新生儿都能产生外膜蛋白抗体。
因为,从整体看来,这是性价比不高的。打个比方,幼儿园中的小朋友中,99个小朋友有HBsAb,1个没有HBsAb,这个没有抗体的小孩叫易感儿。有一天,来了一个“大三阳”小朋友,这个易感儿在人群中,被99个有抗体的小孩的强大免疫屏障所隔开并保护,很少能被感染。
如果这个没有抗体的易感儿进入社会中,就没有那么多有抗体的同伴。所以,少数在社会中感染、通过母婴感染的小孩,构成了当前中国小儿依然有1%的乙肝病毒流行率。
回到乙肝疫苗的注射上来。按规定的0、1、6方案注射乙肝疫苗,每注射一针产生的抗体组成了约30%的抗体滴度,完成全程免疫注射后,才可能产生最高水平的HBsAb。
这种注射乙肝疫苗后,由淋巴细胞产生HBsAb的过程,称为“主动免疫”。
“主动免疫”的过程,有时并非是通过乙肝疫苗来实现。
研究人员观察到,很多乙肝病毒感染者妈妈的配偶,在结婚前没有HBsAb,属于“易感者”。但是,现实中这些“易感者”极少被传染。
这些人往往在几年后,检测乙肝五项时,突然发现自己有HBsAb。也就是说,他们在不知不觉中经历了注射乙肝疫苗的“主动免疫”过程。
原因是,乙肝病毒感染者妻子的病毒在源源不断地侵入,感染后丈夫的免疫系统清除了病毒,同时形成了抗体。
和乙肝疫苗注射不同的是,他们的e抗体和核心抗体也是阳性,这个是乙肝感染的一个印记,没法去除的,除非免疫缺陷患者,否则不必介意。
有意思的是,有抗体的丈夫在乙肝病毒感染者妻子病毒的刺激下,其抗体水平会不断地升高,所以对这类人,一般无需再注射乙肝疫苗了。
宝宝出生后,如果家里有乙肝病毒水平很高的人,疫苗方案完成前,都有可能被感染。这时候,乙肝免疫球蛋白就派上了用场。
乙肝免疫球蛋白是从HBsAb水平很高的献血员中提取、浓缩制备而成的很纯的表面抗体。新生儿注射100单位(1支)后,能立即起保护作用,有效保护水平可维持3个月。
由于这种抗体是外来的,所以这种免疫方法,叫“被动免疫”。
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的联合,一外一内,组成了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最强CP。
然而,日常生活中,密切的接触下,病毒携带者可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包括湿疹、口腔溃疡等),把病毒直接移植到易感小儿的破损处;也可能沾染玩具或家具,妇女的内裤(尤其是月经期)可污染洗衣机或面盆等。
乙肝病毒有很强的生活力,在体外可存活一个月。幼儿常磕磕碰碰而受到微小损伤,而玩具常作为传染病毒的载体。“大三阳”的乙肝病毒携带者有较高的病毒量,释放大量的病毒污染环境表面。
所以,前面说到的那个“大三阳”妈妈,由于她的宝宝年龄还非常小,与妈妈生活最密切,虽然避免了通过母婴传播的方式感染,但还是没有逃过水平传播的魔爪。
有的人看完了,可能会绝望,说:那要怎么办,难道只能坐等被感染?以下是一些应对的策略:
孩子全程注射完疫苗后两个月,查一下乙肝两对半定量,了解有没有抗体产生自己抗体滴度。
抗体滴度低于50,可以加强注射,或者重新接种一轮乙肝疫苗。
密切接触的父母亲,病毒量太高,建议可以考虑抗病毒治疗,降低传染性。